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2、课程英文名称:Animal Nutrition and Feed Science 3、课程编号:021102 4、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5、课程性质:必修课 6、适用层次:汉族本科、民族本科 7、适用专业:动物科学 8、开课学期:汉族本科第5学期;民族本科第7学期 9、学时:总学时66(理论课学时52,实验课学时14) 10、学分:3.5 二、课程目标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畜牧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紧密围绕动物营养,饲料与饲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与动物生产实际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它是学习各专业课程的基础,是家畜繁育和各种动物的饲养管理的必备前提,并为之提供理论指导。其基本任务在于揭示和阐明动物生存、生产、做功所需要的营养素与饲料养分间的关系,以及动物与饲料养分间的供需平衡规律。为生产实际服务,从而提高饲料养分利用率,充分发挥动物的潜能,防止对环境的污染。节省饲料、降低成本,促进畜牧业发展,有利于畜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优化组合,解决家畜营养需求与饲料供给的矛盾。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和转化过程;各种营养物质的生理作用与缺乏症;主要营养物质的代谢关系;动物营养的研究方法以及不同生产状态下的营养物质需要量。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该掌握动物营养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方面的教学、科研与生产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共计66学时,其中理论课学时52,实验课学时14。 第一部分 理论课教学内容 绪论(2学时) 基本知识点:掌握动物营养学与饲料学的概念、目的与任务;了解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在动物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其发展历程。 第一节、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饲养学在现代畜牧业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研究内容 第三节、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在现代动物生产与饲料工业中的作用 第四节、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发展简史和动态 第一章 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 (2学时) 基本知识点:了解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掌握动植物体的化学组成(并比较之)及饲料概略养分分析中六大成分的概念和基本功能。 重点:植物性饲料的化学组成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粗纤维的分析方案 第一节 动物与饲料 第二节 动植物体的化学组 第二章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1学时) 基本知识点:了解动物对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方式、消化特点,理解影响饲料养分消化率的诸因素。 重点:动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方式及消化特点 难点:反刍动物微生物消化,饲料的可消化性 第一节 饲料的消化性 第二节 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性 第三章 水的营养(1学时) 基本知识点:了解水的性质特点、掌握水的生理作用、代谢平衡和卫生。 重点:水的营养生理作用、动物体内水的来源、水的平衡和调节 难点:动物体内水的平衡和调节 第一节 水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节 动物体内水的平衡和调节 第三节 各种动物的需水量及饮水品质 第四章 蛋白质与氨基酸营养(3学时) 基本知识点:掌握蛋白质的组成性质、营养生理功能、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理解反刍与非反刍动物的蛋白质营养原理及其异同。 重点:蛋白质的营养生理功能、反刍动物与单胃动物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特点、必需氨基酸、氨基酸平衡的概念和意义。 难点:反刍动物与单胃动物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特点、蛋白质质量评定方法和指标。 第一节 蛋白质的组成和作用 第二节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第三节 蛋白质、氨基酸的代谢 第四节 蛋白质、氨基酸的质量与利用 第五章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2学时) 基本知识点:碳水化合物的含义、营养生理作用,非淀粉多糖的概念及营养特性,粗纤维的营养,比较学习并掌握反刍与非反刍动物饲料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利用过程及其异同。 重点: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生理作用、非淀粉多糖的概念及营养特性、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 难点:瘤胃中挥发性脂肪酸的形成、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代谢 第一节 碳水化合物及其营养生理作用 第二节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代谢 第三节 纤维的利用 第六章 脂类的营养(2学时) 基本知识点:脂类的理化特性和营养作用、动物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过程、必需脂肪酸的概念、种类和作用。 重点:脂类的营养作用、反刍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和代谢,必需脂肪酸的概念、种类和作用 难点:反刍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代谢 第一节 脂类的组成与营养作用 第二节 脂类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第三节 必需脂肪酸 第七章 能量营养(2学时) 基本知识点: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和各种能值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重点: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和各种能值的概念 难点:饲料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 第一节 能量单位及能量来源 第二节 能量代谢 第三节 动物能量需要的表示体系 第四节 饲料的能量效率 第八章 矿物质营养(3学时) 基本知识点:矿物元素含量和分布,掌握矿物元素营养的基本特点,矿物元素的主要营养作用及缺乏症,常量矿物质元素与微量矿物质元素的概念划分和范围。 重点:各种矿物质元素的营养生理功能、缺乏症及影响因素 难点:各种矿物质元素的营养生理功能几影响因素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量元素:钙、磷、镁、钠、钾、氯、硫 第三节 微量元素:铁、锌、铜、锰、硒、碘、其他元素(钴、钼、氟等) (每个元素均讲述以下内容:含量与分布、吸收与代谢、营养生理作用、缺乏症与中毒症、来源、影响元素营养的因素) 第九章 维生素的营养(3学时) 基本知识点:维生素分类及特性,各类维生素的营养生理作用及缺乏症,比较掌握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的营养特点。 重点:各类维生素的营养生理作用及缺乏症、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的营养特点。 难点:各类维生素的营养生理作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每个维生素均讲述以下内容:结构与性质、功能与缺乏症、需要特点、来源) 第十章 各类营养物质的相互关系(2学时) 基本知识点:学习并掌握主要营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养分整体平衡的重要性 重点:主要营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三大有机物之间的关系、三大有机物与矿物质和维生素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三大有机物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有机物与维生素、矿物质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矿物质与维生素的关系 第十一章 营养与畜产品品质(2学时) 基本知识点:学习并掌握动物产品与饲料之间的关系。 重点:畜产品评定的方法及各指标的影响因素。 难点:畜产品品质与营养素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营养与肉质 第二节 营养与乳品质 第三节 营养与蛋品品质 第十二章 动物的采食量及其调节(1学时) 基本知识点:学习并掌握采食量的概念,影响采食量因素及实际生产中调节采食量的措施。 重点:影响采食量的因素、采食量的调节 难点:采食量的调节 第一节 采食量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采食量的调节及影响采食量的因素 第十三章 维持的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应用(2学时) 第一节 维持的营养需要 基本知识点:维持需要的概念、确定维持营养需要的基本方法及影响维持需要的因素。 重点:维持需要的概念、确定维持营养需要的基本方法 难点:确定维持营养需要(能量、蛋白)的基本方法 主讲内容:1)维持需要的概念及意义 2)维持状态下的营养需要 3)影响维持需要的因素 第二节 饲养标准 基本知识点:营养需要及饲养标准的概念、饲养标准的内容特点及应用原则、饲养标准的指标体系。 重点:营养需要及饲养标准的概念、饲养标准的指标体系 难点:饲养标准的内容和应用 主讲内容:饲养标准概念、饲养标准的内容和应用 第十四章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育肥、繁殖、产蛋、泌乳等)(2学时) 基本知识点:动物生长发育和养分沉积的规律、营养对繁殖周期各阶段影响的基本规律、动物泌乳的规律,营养对泌乳的影响因素 主讲内容:1)生长肥育的生理基础 2)繁殖周期中母畜及胎儿的营养生理规律 3)繁殖母畜的营养需要 4)繁殖公畜的营养需要 5)乳的成分及形成 6)奶牛主要营养代谢疾病 7)蛋的成分和形成 第十五章 饲料分类(1学时) 基本知识点:了解饲料分类依据、方法 一、饲料分类的原则 二、国际饲料分类法:八大类 三、我国饲料分类法:八大类十六(七)亚类 四、饲料分类条件 五、饲料编号及其用处 第十六章 饲料营养价值及其评定方法(2学时) 基本知识点:了解养分利用与营养需要的评定方法、化学分析法和消化实验法,了解各类养分生物利用率的主要评定方法。 重点:化学分析法和消化实验法、平衡实验、饲养实验、动物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体系 难点:消化实验、平衡实验、动物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体系 第一节 化学分析法 第二节 消化实验、平衡实验、饲养实验 第三节 化学预测法 第四节 饲料能量利用效率的测定 第五节 蛋白质营养价值评定体系 第十七章 各类饲料评述(13学时) 基本知识点:了解饲料分类方法、八类饲料的营养价值及在生产中的应用、我国的饲料资源 重点:八类饲料的营养价值及应用、青贮饲料的加工贮藏和使用。 难点:青贮饲料、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第一节 青绿饲料 主讲内容: 1)有哪些饲料是青绿饲料 2)青绿饲料的营养特点 3)青绿饲料的利用 重点:青绿饲料的营养特点 第二节 青贮饲料 主讲内容: 1、饲料青贮的原理 2、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 3、青贮过程的阶段 4、影响青贮的因素 5、半干青贮 重点:青贮原理;决定青贮品质优劣的关键 第三节 粗饲料 重点:粗饲料营养特点 主讲内容: 1)粗饲料概念 2)粗饲料营养特点 3)粗饲料利用 第四节 能量饲料 重点:能量饲料的营养特点 主讲内容: 1、概述 2、能量饲料的营养特点 3、能量饲料的利用 第五节 蛋白质饲料 主讲内容: 1、蛋白质饲料的概念、种类以及各类蛋白饲料的营养特性 2、各种植物蛋白质饲料所含有的抗营养因子及去除各种饲料抗营养因子的方法。 3、微生物蛋白饲料、非蛋白质饲料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利用 第六节 矿物质饲料 主讲内容: 1、常量矿物质和微量矿物质补充料的种类、来源及选题及生产上的应用 2、非常量矿物质饲料资源的品种、化学组成及使用效果 第七节 饲料添加剂 主讲内容: 1、饲料添加剂的概论、分类 2、营养性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原料要求和选择 3、非营养性添加剂的种类及各类非营养性添加剂的功能、使用效果及合理添加利用 第十八章 配合饲料和饲料配方设计(6学时) 基本知识点:日粮、饲粮和配合饲料的概念、日粮配合的原则、饲粮的营养指标、饲料配方的设计 教学内容: 一、介绍配合饲料、浓缩饲料预混料等概念。 二、详讲配合饲料的配制原则,方法和步骤,举出实例使学生掌握,实例分别举出鸡、猪、牛、的配合料配制。 三、介绍配合饲料配制时应注意的问题和最佳饲料配方应具备的条件。 重点:配合饲料的概念、饲料配方的设计 难点:饲料配方的设计 第一节 日粮及日粮配合 第二节 全价饲料配制 第三节 浓缩饲料配制 第四节 预混料配制 第二部分 实验课教学内容 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主要内容包括:饲料原料及产品的物理性状检验;饲料原料及产品的营养成分分析;某些添加剂的定性定量检验;饲料中毒害物质的分析检验。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和操作技能锻炼,掌握饲料卫生指标、饲料加工质量及常用饲料物理检测分析的操作方法,熟悉实验室目前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操作,并掌握和了解当前仪器分析技术的有关仪器操作,同时,增加学生对营养与饲料学基本方法的感性认识。具体实验名称及内容见表一: 表一:实验课安排表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 开课性质 实验类型 内容提要 1 饲料样本的采集及制备 2 必开 应用 几何法、四分法 2 饲料中盐分测定 2 必开 综合 测氯离子 3 饲料显微镜检测 2 选开 应用 体视、生物镜检测 4 配合饲料粉碎粒度测定 2 选开 应用 筛选 5 饲料中鱼粉掺加的检验 2 必开 综合 显微镜法 6 饲料混合均匀度测定 2 必开 应用 甲基紫法 7 豆粕中脲酶活性测定 2 必开 综合 抗营养因子测定 8 游离棉酚的测定 2 必开 应用 比色法 9 鱼用饲料水中稳定性测定 2 选开 应用 测定饲料水中溶解率 10 饲料标本鉴别 2 选开 应用 样品观察 四、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理论 实验 小计 绪论 绪论 2 2 第一章 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 2 2 第二章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1 1 第三章 水的营养 1 1 第四章 蛋白质与氨基酸营养 3 2 5 第五章 碳水化合物营养 2 2 第六章 脂类营养 2 2 第七章 能量的营养 2 2 4 第八章 矿物质的营养 3 3 第九章 维生素营养 3 3 第十章 各种营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2 2 4 第十一章 营养与畜产品品质 1 1 第十二章 动物采食量及其调节 2 2 第十三章 维持营养需要及饲养标准应用 2 2 第十四章 生产动物营养需要 2 2 第十五章 饲料分类 1 2 3 第十六章 饲料营养价值及其评定方法 2 2 4 第十七章 各类饲料评述 13 4 17 第十八章 配合饲料和饲料配方设计 6 6 合 计 52 14 66 五、相关联的课程 1、先修课程 《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学》 2、后续课程 《羊生产学》、《牛生产学》、《禽生产学》、《猪生产学》、《草地学及饲料生产学》、《家畜繁殖学》 六、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建议教材: [1]《动物营养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杨凤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第二版。 [2]《饲料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王成章、王恬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第一版。 [3]《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高等农林院校“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陈代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第一版。 2、建议参考书目: [1]《家畜饲养学》许振英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二版。 [2]《动物营养学》吴晋强主编,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3]《动物生物化学》齐顺章主编,农业出版社,1983。 [4]《反刍动物营养学》冯仰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 [5]《动物营养学》赵义斌,胡令浩主译,甘肃民族出版社,1992。 [6]《中国饲料大全》张子仪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7]《饲料与饲养学》韩友文主编,中国农来出版社,1997 [8]《动物营养参数与饲养标准》张宏福、张子仪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9]《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杨胜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 [10]《饲料分析及饲料质量检测技术》(高等农林院校“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张丽英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版)。 [11]《实用饲料检验手册》佟建明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Animal Nutrition》P.McDonald, Third Ed.1979。 七、考核 1、考核方式与方法:闭卷、笔试 2、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同时结合实验成绩、实习成绩和平常作业、课程论文评定总成绩。评定原则:期末考试60%,实验、实习成绩、作业40%。其中实验、实习的考核方法:实验态度(10%),实验操作(20%);实验报告(10%);实习态度(10%),实习操作(40%),实习报告(10%)。
|